党群建设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中国建筑企业进军欧美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02-11 00:00:00 浏览人次:2461
最近10年,中国建筑企业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展开了令人瞩目的扩张,如今,他们开始进军更为成熟的市场。

  乍看之下,他们进军欧美的脚步可能像他们在发展中国家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Zhenhua Heavy Industries)正在美国建造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在巴哈马群岛的庞大酒店、赌场和度假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hina Road and Bridge)正在塞尔维亚建造一座跨越多瑙河的大桥。

  然而,中国建筑企业接二连三获得重大项目的新闻掩盖了以下事实:他们正面临新的阻力,他们将发现发达世界比新兴市场更难渗透。

  在过去20年里,中国建筑业颇有点像一辆重型卡车。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China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Association)的数据,在1990年,中国企业签署的海外工程承包合同总额为25亿美元,而去年这个数字达到1344亿美元,足足增长了50多倍。

  但现在出现了放缓迹象。自2000年以来,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合同金额年均增长27.6%,去年却仅为6.5%。

  增长放缓等因素已促使中国建筑企业考虑进军新地域。他们近几年的发展战略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新闻发言人张湘的话来总结就是:“巩固在亚非地区的优势,再次加快在中东的步伐,打入拉美,留心欧美”。

  不过,张湘表示,如今“不少大型承包商已经把欧美视作下一个要打入的市场”。

  迄今为止,政府鼎力支持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奇妙结合一直是中国企业的成功秘诀。

  中国为非洲提供了大量援助资金,一般采取软贷款换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的形式。这使中国国有建筑集团受益匪浅。因为中国在提供贷款时通常有一个条件:相关工程必须由中国企业承建。

  中国正试图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成熟市场,只不过不是采取发展援助的形式。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过后银行贷款大为吃紧,中国政府提供廉价信贷的承诺,对中国企业竞标工程合同很有助益。

  在巴哈马群岛的赌场建设项目中,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约占项目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二。至于多瑙河上的那座桥梁,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贷款据信占整个项目资金的85%。

  然而,千万别以为这些中国建筑公司不过是受到政府溺爱的机构。

  即使是在中国援助最慷慨的非洲,中国承包商也已通过与海内外对手的竞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Group)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dustry)归根结底都听令于中央政府,但他们在投标中彼此竞争的情况并不罕见。

  “实际上,中国大型企业旗下子公司的项目经理们工作方式与一般的私企无异,他们的主要动机就是盈利。”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珊妮.范德卢格特(Sanne van der Lugt)表示。

  中方在非洲承建的工程经常被认为质量低劣。安哥拉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故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如公路被大雨冲走,一家医院因墙体出现裂缝而疏散医患人员。

  范德卢格特表示,这种负面看法并不完全公平,在那些政府对整个建设过程保持较严密监察的国家,由中方建设的工程就得到了外国工程师和政府的好评。

  然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展业务不存在什么竞争,而在中国目前瞄准的较发达地区,竞争则激烈得多。

  瑞典建筑及基础设施集团斯堪雅(Skanska)首席执行官约翰.卡尔斯特伦(Johan Karlstrom)表示:“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中国承包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本土企业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

  事实上,卡尔斯特伦表示,有可能与中国企业合作、帮助他们学习环保建筑技术所带来的兴奋感,超过了他对中国企业竞争威胁的担忧。

  “这种技术在成熟市场要发达得多,因为这里的工程承包商和所有者都早已将之列入议程。”卡尔斯特伦表示,“他们(中国人)迫切想学习、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

  除了在技术上落后西方同行以外,在发达市场的商业规范方面,中国建筑企业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今年6月,波兰公路局终止了与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hina Overseas Engineering Group)一项价值4.47亿美元的合同,就暴露出了上述挑战。

  中海外原本承建一条从华沙通往德国边境的50公里长高速公路,但很快就遇到了资金问题。中海外是靠着极低的出价赢得这项合同的,被竞争对手指责为“低价倾销”。

  波兰方面的尴尬,也突显出了中国建筑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在发展中世界赢得了“价廉但高效”建筑商的名声,但随着国内工资不断上涨,他们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向海外建筑工地输出中国劳工,或者在国内完成项目部分环节施工(旧金山大桥项目就采用了这种做法)的商业策略,正变得越来越不具有可行性。

分享到: